clash汉化版客户端
潮新闻•钱江晚报报道的“寻找金伯铭”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老先生已在34年前去世,在杭州叶落归根。(
“我已经设法跟金伯铭在美国的几位亲属取得了联系,不过他在美国的小女儿目前还没联系上。”得到确凿消息之后,花费多时寻找奶奶中国故友的美国人埃迪•米尔斯心终于定了。
要说与金伯铭关系最直接的建筑,肯定是金家在马市街上的老宅,按金伯铭外甥金老伯的说法,是在马市街8号。
“如果是马市街8号,那金伯铭家的老宅我进去过。”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曾经在许多年前到访过马市街金家旧宅。
“大概2000年前后,从解放路马市街口往北(西侧)几个老杭州墙门都进去看过,其中一个墙门是文管会宿舍,原来浙江省文管会主任邵裴子先生住过,往北即是8号、10号……”
仲老师是老建筑的专家,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拍过一张马市街8号拆迁时的照片。因为年代久远,照片已经很难找到,但他清晰地记得,“位置大概就在现在浙二眼科对面,进去之后有个院子,两层小楼,雕花木构,庭院天井。”
“小楼是木结构的,可以说是雕梁画栋,因为看到后觉得实在太漂亮,当时忍不住掏出相机拍了下来。”
仲向平说,马市街上当时有很多这样的两层小楼,跟后来完全西式的洋房不同,一般外面是中式院子和围墙,里面的小楼是中西合璧的风格。
梅藤更和同事们在医院附近的小营巷和马市街修建了很多洋房,有些是英式洋房,有些是中式小楼,或租或卖给当时来杭的外国人和社会精英居住,慢慢这片区域就成了当时杭州一处高档住宅区。
“马市街旁边有一条小巷子银枪班巷,就有一处民居是当时广济医院一位刘姓医生建的两层木结构英国乡村式别墅。”金家旧宅同样勾起不少了马市街老居民的回忆。
杭州市民田先生家的老宅就在马市街,“我曾祖父从上虞到杭州马市街落脚,当时买下很大一块地,后来我爷爷又在马市街买下了七八个门牌号,56号、57号、64号等等。”
他看了报道后告诉记者,自己现年84岁的姑妈上世纪60年代曾去看过金家老宅,“有假山的,给人庭院深深的感觉,我姑妈说没想到马市街还有这么好的宅子。”
“我爷爷跟金伯铭也应该认识的。1926年,两人从现在杭二中前身蕙兰中学堂同年毕业,是同届,只不过一个在甲班一个乙班,而且两人都是扶轮社的成员。”
田先生的爷爷田浩征1905年出生于马市街,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之后又在东吴大学获法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同样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录取过,因故未能成行,几年后又考上美国哈佛大学,成功留学。
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已经是杭州著名的律师和杭州扶轮社的骨干,并在之江大学兼职讲课,与蔡竞平、竺可桢等名人都是至交好友。
“1949年4月20日,竺可桢还来马市街找我爷爷商量事情clash汉化版客户端,我爷爷后来还特地跟我父亲等几个子女说起过这事。”
田先生表示,蕙兰中学堂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郁达夫、施锡祉、陈鹤琴、陈从周都从这里毕业。现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建国中路70号有座仿西式建筑风格的学校建筑,就是蕙兰中学堂旧址。
“就在上周,我带队走读了一场杭州方志办组织的citywalk(城市漫步)活动,结果发现了跟金伯铭有关的建筑。”仲向平老师说的这处建筑,其实是中山中路的广兴堂国医馆,据考证,这里曾经是浙江地方银行杭州总行的办公地,金伯铭曾在这家银行工作过。
仲老师介绍,浙江一些老银行的存在,培养出了一大批浙籍银行家、金融家——像与金伯铭有亲戚关系的朱博泉就是其中之一,与灵隐寺一墙之隔的朱庄和朱博泉的岳父蒋抑卮在杭州积善坊的蒋宅,也都在杭州文旅推荐的citywalk路线之中。
在杭州,和金伯铭有关的老建筑还有很多,比如金伯铭母亲的娘家横河桥许家,就曾被誉为老杭城第一望族,清时陆以湉文:“数来族望,寰中能有几家?问到科名,榜上视为故物”,指的就是横河桥许家。
曾著有《胡雪岩》《慈禧全传》《红楼梦断》等历史小说的作家高阳,原名许晏骈,就曾出生在积厚轩许宅。
1991年,许氏后人在原址上树起了一座“钱塘许积厚轩老屋原址纪念碑”,并镌刻了一篇记述家族500多年历史的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