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免费节点2022
这一名称本身便耐人寻味——将太平洋比作冷战前线,中国被隐晦地定位为“新冷战”对手。尽管白宫口头否认对华“新冷战”clash免费节点2022,但演习的象征意义已不言自明。
不过,演习的核心战术敏捷战斗部署,暴露了美军最深的恐惧——他们担心驻日韩基地的机群会在解放军火箭军首轮打击中团灭。
按照五角大楼的推演,一旦开战,关岛安德森基地这样的传统枢纽会在数小时内被东风-26导弹覆盖,于是美军计划将战机拆分成小分队,带着维修零件和燃料分散到太平洋小岛的简易跑道。
但美媒披露的细节显示,去年在阿拉斯加测试该战术时,三分之一的F-15E因缺乏专业地勤保障而趴窝——在荒岛上,一颗松动的螺丝就能让价值8000万美元的战机变成废铁。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成功测试歼-35舰载机,当轰-6K挂载的鹰击-21导弹射程突破1500公里,五角大楼的推演电脑早已算出残酷结论:传统的大基地集结模式等于自杀。
观察者网消息称,13日起,美国还将联合18国举行“护身军刀”演习,3.5万兵力从印度洋圣诞岛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创下该系列演习之最。
这场横跨6500公里、19国参与的庞大军演,核心竟是测试没有航母掩护的后勤运输。
于是我们看到演习方案中充满二战风格的设定:用民船改装的临时补给舰、在无人岛搭建的野战仓库,甚至演练用C-130运输机投送鱼叉反舰导弹……
这种被军事专家调侃为空中拼刺刀的战术,暴露出美军对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的深度焦虑。
这种高压姿态背后,是美军战略重心的明确转向。即便俄乌冲突持续、中东乱局未平,美国仍选择将资源向亚太倾斜。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多次强调收缩欧洲和中东战线,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美军高层甚至公开呼吁“备战大规模中美冲突”,特朗普政府虽未兑现竞选承诺,却在军事领域加速对华施压。
中联部部长刘建超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明确表示“不认可中美必有一战”,外长王毅更警告“中美开战,世界遭殃”。这些表态既是对国际社会的理性呼吁,也是对美国的善意提醒。
然而,美方似乎将中方的克制误读为软弱,变本加厉地推进军事威慑。从关税战到科技封锁,从南海挑衅到台海煽风点火,美国的行动已严重威胁中国核心利益,解放军似乎已是退无可退。
解放军的火箭军部队拥有全球最强大的中程导弹库,尤其是东风-26(射程4000公里,可打击关岛)和东风-21D(专打航母的“航母杀手”)等等。
美军此次演习的“分散部署”战术,本质上是对解放军导弹威慑的被动应对,但即便如此,解放军的侦察-打击一体化体系仍能对分散目标进行高效追踪和打击。
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完成电磁弹射测试,未来搭载的歼-35隐形舰载机将大幅提升中国海军的远洋制空能力。与此同时,轰-6K挂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1500公里)可对美军航母形成“超视距打击”。
这意味着,即便美军试图通过分散部署降低风险,解放军仍能通过航母编队+远程导弹的组合,在西太平洋构建“反介入”屏障。
美国试图通过拉拢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在军事上围堵中国,但中国在经济和外交层面同样具备反制手段。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让中国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一带一路”倡议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力。
此外,中俄背靠背的战略协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的军事压力。俄罗斯近期多次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支持中国,并批评美日菲的军事联动,为亚太战略平衡提供了关键变量。
一方面,美国希望维持全球霸权,因此在欧洲(北约)、中东(以色列、伊朗问题)和亚太(中国)同时投入资源;
但另一方面,美国的国力已无法支撑“多线作战”,因此美高层多次强调“收缩欧洲和中东战线,集中力量应对中国”。
然而,即便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其军事优势也在相对下滑。解放军的区域拒止能力、经济韧性以及外交智慧,使得美国的“成本强加”战略(即通过军备竞赛和盟友捆绑消耗中国资源)难以奏效。
当美军拉拢18国军演“壮胆”时,解放军正以沉默而坚定的行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主动挑事,但我们也不怕事。在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冷战式的对抗早已过时,而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战略定力,正让美国的霸权算盘一步步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