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关了电脑没网
我在很多著名的网球教练那里听过用太极来比喻网球的理论,起初我觉得这有点故弄玄虚的意思,但随着对网球的了解越深入,很多人都会越觉得,网球是我们所见过的最讲究平衡和辩证的运动。
这种平衡,首先是非常直观的。从锻炼身体的角度,网球是一项全身运动,在运动中从头到脚几乎可以锻炼到全身每一处关节,具有非常好的锻炼效率。更重要的是,网球也是一项左右相对对称的运动,这也规避了很多运动因为偏重一侧带来的运动伤害。
但从这项的运动深层规律来说,网球不仅考验力量、速度和技巧,更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在许多运动中,运动员往往会追求某一项能力的极致,比如百米短跑讲究极限爆发力,举重比赛比拼极限力量。而网球却不同,它不是单纯追求某一项能力的巅峰,而是在各种相互制约的能力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网球是身体能力的平衡。我们会惊叹高大选手炮弹一样的发球,但发球大炮们往往都有着移动缓慢的弱点,而很多小个子选手却永远极快的脚程,让他们面对狂轰乱炸打出漂亮的闪击战。所以在选材上曾经流传过185-190是网球最佳身高的说法。但如果说一个人的身高很大程度上来自遗传,但网球的这种辩证平衡,让每个人都依然有追求卓越的机会。
网球是技战术风格的平衡。我们看到力量型选手雷霆般一锤定音的抽击,就又想敦促那些技术流们拼命训练力量。但当年拉德万斯卡和扬科维奇都有过增肌加强力量,运动成绩反而大幅下滑的例子。网球训练中常见的误区往往源于对单项能力的偏执追求,但有时这种偏执反而打破了平衡。
所以,运动员需要不断思索和尝试,在进攻与防守之间找到最合理的比例,在激进与稳妥之间找到最舒服的心态。运动员每天都在面对着无数的平衡点问题,甚至细节到正手还是反手,直线还是斜线,但网球的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寻找平衡点确实有一定规律,但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身体条件,那个平衡点的位置又是不同的,网球场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模板。
所以,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绝对不可能是“网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二极管,他们会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自己“辨证施治”,在全面提升基础能力的情况下,不断去优化技术平衡点。这需要相当的认知思辨能力。这也是很多运动员看起来身体资质平庸,技术也未必惊艳,却总能赢得比赛的厉害之处。
费德勒在底线跟年轻人渐落下风之后,对于发球上网的执着一度引得球迷不解,但最终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天赋不仅仅是身体和技术,他对于网球的认知也引领了网球的发展,包括另外两位巨头在职业生涯后半段也复制了他的思辨。
甚至,球员手里的武器——网球拍,力量和控制,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也同样是制约的关系很多人盲目地去追求明星的球拍参数,但其实我们需要基于自己的特点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参数。
最近我收到了Wilson 推出的全新Clash V3系列球拍,当年这支球拍在没有球星代言的情况下成为当年最畅销的球拍,就是因为很多资深球友懂得,这是一把真正为业余球员设计的球拍。
当初Clash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球拍界只有小(拍面)重(重量)软(硬度)和大轻硬两种类型球拍的格局。他把较大拍面clash关了电脑没网、厚拍框和低硬度结合起来,为球拍届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增加控制,但并不损失太多力量,还具有很好的舒适度,这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但是球拍器材对于平衡点的探索也在不断精进,全新的3D框架弯曲设计,提升了球拍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弯曲能力,让球拍吃球更深,更加舒适。又改善了球拍的扭矩和抗旋能力,增加了球拍的稳定性。
这些改变都让业余选手体会到稳定、踏实、有控制的感觉,就像Clash新的slogan一样——Play Together. Stand Apart.你一拍whoa一拍。更多自信,更多回合!
此外,球拍框架的革新带来打感非常大的变化,相对于V2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次比较大的升级,也会有比较丰富的感受,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测评。
所以我最想表达的是,打好网球的终极秘密,是在提升单项技术的同时,不断地像太极一样,在相互制约的能力因素之间找到和谐统一的最佳平衡,很多顶尖教练能在短时间内点石成金,其实就是在调整选手的平衡点。尤其对于青少年选手来说,如果培养这种思辨认知能力和习惯,对于他们未来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更快地找到平衡点,而不是奔向二极管的某一端。
站在新时代网球场回望,这项运动的发展轨迹暗合着古老东方智慧。正如《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网球与人生的赛场上,真正的胜利永远属于那些参透平衡之道的智者。